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促进学员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鼓励成员大胆将音乐、绘画、心理剧等艺术治疗元素引入中小学心理课堂,杭州市小河学校郑望阳老师的展示课《行为的涟漪》,创造性地将戏剧形式引入心理课堂,生动具象地演绎心理现象“踢猫效应”,在区级心理教研活动中获得听课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课前教研】

工作室成员们围绕即将开展的《行为的涟漪》心理健康课程,展开了一次深入的教研活动。本次课程由郑望阳老师主讲,旨在通过戏剧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消极情绪行为的连锁反应,并探索阻断不良情绪、传递爱与温暖的方法。

在研讨会上,郑老师详细介绍了课程设计思路,包括角色扮演、内心视角解读、阻断方法探讨及正向情绪传递等多个环节。她强调,通过戏剧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体验和理解情绪行为的影响。

老师们对郑老师的课程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加强角色表演的互动性,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角色内心等。

最后,教师们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本次课程的开展,共同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课堂环境。期待在《行为的涟漪》课程中,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蜕变。

【课程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戏剧表达,深入认识消极情绪行为会带来连锁反应。

2.通过心理剧现场,表达消极情绪背后人物的心声并了解阻断不良情绪的方法。

3.感受正向情绪行为的涟漪,有意愿传递更多的美好与暖意。

环节一 谁是罪魁祸首

1.邀请大家戴上面具,介绍自己的新身份——我是一只(颜色、喜好、性格 )的猫,喵!

2.现场邀请一位猫成为今天的主角,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些故事。

3.讲述主角猫的故事:可是有一天它受伤了,它好可怜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罪魁祸首吧!

镜一:邀请主角猫的小主人小男孩演绎情境:小男孩来到阳台,看见了猫,听到猫叫声很烦躁,一脚把它踢下了阳台。

镜二:邀请小男孩妈妈演绎情境:妈妈看到小男孩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生气地训斥。

镜三:邀请小男孩爸爸演绎情境:小男孩爸爸生气地回到家,看了一眼餐桌,指责自己的妻子总是做这老三样,没有胃口。

镜四:邀请老板演绎情境:小男孩爸爸向老板汇报工作,老板都没听完,就把他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

镜头五:询问老板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是家庭不顺,也许是事业方面遇到了压力……)

4.到底谁是罪魁祸首?

5.揭题行为的涟漪。

环节二 猫眼看人物

1.想象猫具有神奇的能力,它往往能看到一些看不见的情绪。

2.邀请小男孩观看自己对小猫的动作和语言。

3.邀请小男孩观看自己被妈妈批评后的动作和语言。

4.小猫画外音:小主人,原来我的受伤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过程中在传递的不良情绪。

5.询问小男孩的感受。

6.小组合作:了解其他人物的内心。四人小组每人认领一个角色,演一演。我们以关键人物是妈妈为例,一人扮演妈妈生气的样子(说一句,做一个动作)。

环节三 阻断恶行涟漪

1.倾听无辜的小猫的心声:我觉得自己好无辜,我什么都没做,却成了最终的受害者。你们能救救我吗?

2.探讨有什么阻断涟漪的方法。

3.邀请故事开头的几个角色,尝试使用阻断方法,重新演绎。

环节四 爱与善的传递

行为的涟漪有负向也有正向,如果初始行为是微笑、点赞、鼓励或是赞赏,相信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让我们与人为善,漾起爱的涟漪。

【课程展示】

1.角色扮演探因果:课堂初始,学生们化身为各具特色的猫咪,通过生动的戏剧演绎,揭示一只猫咪受伤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消极情绪的连锁反应,引出“行为的涟漪”概念。

2.内心视角解情绪:在“猫眼看人物”环节,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审视事件,深入理解角色情绪,感受消极情绪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加深对情绪影响的认识。

3.阻断涟漪寻良策:接下来,课堂转向探讨如何阻断消极情绪的蔓延,学生们集思广益,提出并实践有效的阻断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再次演绎故事,体验情绪管理的积极效果。

4.传递爱与正能量:最后,课堂升华至“爱与善的传递”,鼓励学生们将微笑、鼓励等正向行为融入日常生活,像涟漪般扩散爱与温暖,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

【学员导读】

王琪老师:

郑老师引导学生用小猫的视角观看事件中的每一个环节,感受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明白行为的涟漪能层层传递,自己也有能力阻断,尤其是最后传递善意的收尾,更是让孩子们体验用行动去传递真善美,让校园漾起幸福快乐的涟漪。

周为坚老师:

郑老师以“小猫”入手,热身环节活泼有童趣。在主环节中,引导孩子们以逆推方式,借助角色扮演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测、换位思考、共情体验、层层剖析“涟漪”传递的原因,再顺向串联复盘整个“踢猫事件”,并尝试发现改变结局的策略,不断关注到每个角色的情绪感受,整堂课设计结构严谨完整,令我深受启发。

陆洋老师:

望阳老师的课,让孩子们抛弃了原有人设,以猫的视角投入课堂,把耳熟能详的踢猫事件,侦探破案式层层剖析,再通过心理剧形式演绎阻断负向涟漪。最后撕下头套名贴做回自己,传递爱的涟漪,教学构思和师生互动令人惊艳!

郑懿倩老师:

郑老师的课堂设计尤为新颖且富有趣味性,他创造性地引入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小猫的角色,从这一独特视角审视并理解人物关系,随后引导学生逐步脱离角色设定,回归现实情境,以此实现主题的深化与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心理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巧妙穿插,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流畅,有效地融合了行为表达、情绪调节以及心理换位等多重心理辅导元素,展现了一堂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心理辅导课。

【导师小结】

心理学著名的”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郑老师巧妙运用“涟漪”作为隐喻,把行为背后的愤怒情绪及其传递路线和特质,做了形象生动的呈现,引发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快速领悟概念的核心思想。

整节课采用具象化的教学方法--艺术治疗之心理剧,大胆“换位”,在“谁是罪魁祸首”、“猫眼看人物”等模块中,从猫的视角,追溯事件发生的每一环节,在环环相扣中,用戏剧呈现事件的真相和缘由,以情绪为线,改变传统心理课堂的认知底色,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改变“踢猫事件”的发生轨迹,郑老师引导学生们回到剧中,当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情绪变坏时,要在潜意识中控制自我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让他人产生和你一样的不良感觉。思考如何“控制坏情绪”和“阻断坏情绪”,跳脱了“踢猫效应”的恶性循环,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学生们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认知。

最后环节给了所有人惊喜,郑老师将课题隐喻挖深做透,提议在师生间进行“爱与善的传递”活动,形成新的行为”涟漪“,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传递‌积极情绪,让学生们收到一次积极情感的洗礼。

本节课几近完美,受到听课老师们一致好评。


图文:郑望阳

审稿:徐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