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学习的路上,吸纳成长

——记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2021年9月29日,郑遥遥作为“方虹运河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本次外语学科的“双新”展示活动,与会的老师来自于浙江省内各个高中。上午8时30分,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开幕式,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国家级示范校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分别介绍了“双新”实施情况。随后,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马瑾辰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为“reading and thinking: 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的精彩阅读示范课。80分钟的长课之后,杭州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周瑜老师对马老师的展示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同时马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备课思路。

下午,周瑜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备课分享推动均衡发展,阶段推进确保素养落地”的主题讲座,阐述了杭州市高中英语学科为落实“双新”所作的努力,拉开了下午场主题分享的帷幕。接着,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庄志琳老师、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戴军熔老师、金华第一中学钱剑英老师、杭州第二中学黄科老师以及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叶恩理老师也分别分享了他们的“双新”实施经验。活动最后,浙江省高中英语教研员葛炳芳老师作了题为“‘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浙江实践”的主题演讲,为本次活动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作为新教师的我,重点关注了马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和马老师独特的个人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彩的授课让人觉得时间飞逝,听完仍意犹未尽。

马老师的展示课选定的主题为选择性必修一,unit 1,People of Achievement,reading and thinking。语篇内容为“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语篇体裁为新闻报道和专栏的结合体。本堂展示课时长80分钟,是阅读课两个课时的融合。本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为“导入—提问题—读文本—记笔记—答疑惑—理思路—赏语言—挖内涵”。马老师凭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篇章解读能力、高超的教学智慧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将每个环节都落到了实处。

1.导入

马老师以自己的名字Lavania为切入点,呈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一诗句,由此引出主人公屠呦呦。接着,她提出“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 Are you familiar with her?”、“What Nobel Prize was she awarded?”、“What did she do?”、“What kind of medicine is it?”等问题,在导入环节就帮助学生扫清了physiology and medicine、malaria、artemisinin等生词障碍,并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

2.提问题

以往教学大多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马老师则提问“If you were the journalist, what aspects would you write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要求学生代入作者视角,自己提出问题。在马老师的引导下,杭州二中钱江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得尤为出色,提出了许多与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马老师让学生由被动回答问题到主动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体现了对“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运用。此外,教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生产出的问题顺序进行板书,而是结合语篇内容进行了调整,方便后续活动的展开,体现了马老师的教学智慧。

3.读文本

接下来,马老师给学生8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期间教师不进行任何干扰,只充当管理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自身的阅读过程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读内容,读意义,避免将自己消化后的内容硬灌给学生,回归阅读的自然状态和应有之义。

4.记笔记

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5.答疑惑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之后,自然就过渡到解答自己的疑惑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融入了对“committed”、“crucial”等词汇的教学。教师还补充了“How did Tu feel when she won the prize?”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马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中呈现了许多亮点:1)关注小词。一般教师在处理文本时通常只关注黑体词、生词的处理,忽视小词在语篇中的表意功能。马老师通过“Please try to find more small words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artemisinin.”这一教学指令,引导学生体会小词在语篇中的作用。2)巧妙设计问题链。问题之间层层递进,从提问“Why did she win the prize?”,引出crucial一词。再通过提问“Why is Artemisinin so crucial? Can you find evidence for that?”对小词表意进行深入挖掘。3)灵活处理文本。马老师没有按语篇内容顺序处理课文,而是先处理有关屠呦呦获奖的基本信息、获奖心情,最后把时间留给文章核心部分,即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4)关注学生当堂生成内容。语言表达没有唯一答案,因此马老师没有在课件上提前设置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表达,并及时记下学生生成(充分利用白板)。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语言学习的开放性。5)适时渗透爱国思想教育。马老师通过提问“What significance does the prize have to China?”,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体现了学科育人的宗旨。

6.理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马老师重点处理了有关青蒿素发现过程的语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了青蒿素的各个阶段。通过提问“Have you done any experiments? 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do an experiment?”,马老师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研究的几个步骤,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发现青蒿素的几个阶段。马老师在这个过程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十分精彩。她首先以第二阶段为例,与学生们一起找出了该阶段中所涉及的动词,并将其分别归类到“做法”和“目的/结果”两栏。随后,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第三、第四阶段的解读。最后,再将提炼出的动词整合到句子中,让学生分析屠呦呦是什么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相应证据。整个过程有铺垫、有支架,因此活动能顺利进行。

7.赏语言

完成思路的梳理后,马老师通过问题链“Do you think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is a solo work or a team work?”以及“Why do you think the Nobel Prize was awarded to Tu alone instead of the whole team?”,引导学生探究屠呦呦在团队中的角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引导学生关注代词“she”,证明了屠呦呦在团队中的核心性。马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刻,非常善于捕捉细节。

8.挖内涵

在最后一个环节,马老师用单元开篇页的格言“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a man of value”导入对“success”、“value”、“achievement”三者的讨论,引发学生的辩证思考,升华了本堂课的思想高度,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基本任务。

9. 思考与启发

作为一名新教师,马老师的这节展示课让我惊叹不已。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来不知道英语课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精彩。80分钟的课堂融合了阅读课的两个课时,避免了形式与意义教学的割裂问题,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验阅读。马老师课堂的成功至少要归结于四个因素:1)流利的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师的名片,它关乎教师的自信心以及课堂活动展开的流畅度。因此,英语教师要坚持学习,时刻保持谦逊,不断打磨自己的语言水平。2)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在备课时,一定要有主线意识,在把握整体框架的同时,要挖掘细节和内涵,最好还要包含德育过程。3)高超的教学智慧。课堂临时生成的内容是不可控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处理课堂上发生的随机事件。4)独特的个人魅力。这一点难以模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图文:郑遥遥

杭州市长征中学

2021年9月30日